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6|回复: 0

用跑酷呈现杂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0 08: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跑酷呈现杂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 02:33  第一财经日报

  苏娅
   援用流行于欧洲的“跑酷”概念和方法,借鉴流行于日本的“城市观察学”,十几名学生在往复行走和进入式观察中,呈现城市规划诸多无法定论的辩题,和大量存在于辩题之外的城市生活细节
  
  “对于北京,我们总是存在着两种想象,一种是浪漫化的,明、清一样的老中国;另一种是失望的,文化批判性的。我们对一个城市,是否还有第三种态度,那就是既不美化也不批判,而是去观察它。”日前,歌德学院(中国)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在新书《北京跑酷》的读者见面会上,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对于一座城市新的“对待观”。
  在阿克曼看来,杂糅是当下北京的特质,这种复杂,同时表现在他个人对北京的态度上,“我常常批评这个城市物质层面的东西,但我又离不开北京。”北京是阿克曼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他对北京爱恨交织的情感,似乎代表了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中,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心理处境。
  的确,对于一座剧烈生长中的新城市,是耽于对过去的怀念,还是批判,抑或放弃这两种态度,做深入的观察和领受?近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的以“城市观察学”方法编著的新书《北京跑酷》,启示我们在面对变化的生存空间时,可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和观察角度。
  往复行走、进入式观察
  城市规划、城市生存空间与状态向来是个相对严肃且争论不止的话题,《北京跑酷》则试图以一种“好玩”的形式、观察的方式,呈现城市规划中诸多无法定论的辩题,和大量存在于辩题之外的城市生活细节。
  援用流行于欧洲的“跑酷”概念和方法,来自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14名在读、毕业的学生,通过对北京18个区域的往复行走,获得对城市现实的观察,然后,用图像和文字呈现北京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细读城市空间中的隐蔽之美。
  2008年7月,10多位汕头大学的学生聚集北京,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到北京,在确立了大致的观察方法和行走路线之后,学生们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上路了。从高楼林立、繁华而现代的CBD出发,直奔与CBD紧邻的北京东站——一座一天只始发一趟车的小火车站。东站周边的衰败和东郊市场的嘈杂与此前关于北京的想象形成巨大反差,让学生们多少有些失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在北京的18个区域间往复行走,获得城市现实的信息。事实上,《北京跑酷》从一开始就没有遵循传统的书写流程:收集资料之后,关起门来完成写作计划。相反,整个过程,像是一次放大了的行为艺术,一次实验。
  主导这次行为的建筑评论家史建在接受CBN记者专访时谈到,在观察过程中,对城市区域的分割、行走路线的制定也常常是“偶发”的。“跑酷”为学生们深入认识北京提供了行动法则——往复行走和进入式观察。史建说:“也许是得益于学生身份,他们在北京胡同里穿街走巷,可以大大方方进入居民的领地,而在习见中,北京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座只可看不可进入的城市。”于是,这些“不可进入”的背后的细节:原住民的日常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Parkour中文社区 ( 冀ICP备11007530号 )

GMT+8, 2024-12-22 16:57 , Processed in 0.0222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